在生物制药行业摸爬滚打12年的王师傅,最近总爱翻出抽屉里的旧笔记本——上面密密麻麻记着2013年刚入行时,用托盘天平测淀粉干燥失重的手写记录。"那时候一天最多测10批辅料,每批要称6次,光记录数据就得花1个多小时,还总被主管说'恒重差值超了0.2mg'。"如今,作为某头部药企制剂车间的质量组组长,王师傅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台银色仪器——全自动蒸发恒重分析系统,"现在同样的活,半小时搞定,误差控制在0.05mg以内,这才是现代制药该有的样子。"

药用辅料的"隐形关卡":干燥失重为何是质量生命线?
药用辅料虽不直接发挥药效,却是制剂成型的"骨架"。淀粉做填充剂、乳糖调崩解度、微晶纤维素增流动性......这些常见辅料的质量波动,直接影响片剂硬度、溶出速率甚至生物利用度。而干燥失重检测,正是把控辅料水分含量的"第一道闸门"。
根据《中国药典》2020年版四部通则0831,药用辅料的干燥失重需控制在规定范围内(如淀粉≤5.0%、乳糖≤0.5%),且需通过"恒重"验证——连续两次干燥后称量差值≤0.1mg(或0.001g)。王师傅坦言:"以前最头疼的就是'恒重'。环境湿度变化、天平校准偏差、人工操作手法不同,都可能导致同一批辅料测三次有三个结果。去年就因为一批微晶纤维素干燥失重超标0.3%,整批制剂返工,损失超百万。"
手动时代的痛点:效率低、误差大,质量靠"经验"
在全自动设备引入前,王师傅所在车间的干燥失重检测全靠"人工三步法":
1. 取样干燥:取2-5g辅料置烘箱,105℃干燥至"表面无潮气";
2. 称量记录:每30分钟称一次,连续4次差值≤0.1mg才算恒重;
3. 复检确认:换人、换天平再测一遍,确保数据一致性。
这套流程看似严谨,实则漏洞百出:
效率瓶颈:每批检测耗时2-3小时,车间每天最多处理8批辅料,严重拖慢生产节奏;
人为误差:不同师傅对"表面无潮气"的判断差异大,王师傅就曾见过新员工因提前终止干燥导致水分残留;
数据追溯难:纸质记录易丢失、难比对,去年GMP飞检时,因3个月前的原始记录字迹模糊,被要求停产整改。
"那时候总觉得,质量是靠经验和责任心撑着的,直到有次客户审计问:'你们的恒重差值波动范围是多少?有没有具体数据支撑?'我才意识到,经验主义在现代制药里走不通了。"王师傅回忆道。
全自动蒸发恒重分析系统:从"靠手"到"靠机"的质变
转机出现在2024年初。公司引入一台全自动蒸发恒重分析系统(以下简称"恒重仪"),王师傅作为质量骨干全程参与调试。3个月使用下来,他的工作状态彻底改变:
1. 操作简化:一键启动,解放双手
传统流程需要人工设定温度、计时、记录,现在只需将样品放入样品盘,设置目标干燥温度(如105℃),点击"开始"即可。系统自动完成升温、恒温、定时称量,直到连续两次差值≤0.001g(可自定义精度),直接生成恒重报告。
2. 精度提升:误差从"0.1mg级"降到"0.01mg级"
恒重仪采用高精度分析天平(万分之一电子天平),搭配自动校准功能,彻底杜绝人工读数误差。王师傅做过对比测试:同一批乳糖用手工测,4次差值为0.09mg;用恒重仪,连续5次差值稳定在0.008-0.012mg,完全符合《中国药典》最严要求。
3. 数据溯源:从"纸质记录"到"电子档案"
系统自动上传数据至LIMS(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),每批检测的时间、温度、称量值、判定结果都可追溯。去年GMP飞检时,检查官随机调取3个月前的恒重记录,系统当场生成趋势图,"连烘箱温度波动曲线都能查到,这让我们底气足多了。"
4. 成本优化:人力、能耗双下降
以前车间需要2名专职检测员,现在1人可兼顾3台恒重仪;烘箱24小时待机的能耗也大幅降低——系统会根据样品重量自动调整干燥时间,避免过度加热。据统计,引入1年已节省成本约15万元。

老匠人的心得:自动化不是替代人,而是让"经验"可复制
作为从业12年的"老药工",王师傅对自动化设备有自己的理解:"以前总觉得机器不如人'灵活',现在才明白,机器是把人的经验变成了标准化流程。"他总结了三点使用心得:
选对参数是关键:不同辅料的干燥特性不同(如微晶纤维素吸湿性强,需更低湿度),需根据药典要求和历史数据调整温度、时间;
定期维护保精度:每周清洁天平防风罩、校准传感器,每月检查烘箱温湿度均匀性,避免"机器老化导致误差";
人机协同更重要:设备虽智能,但仍需检测员复核异常数据(如突然跳变的称量值),毕竟"机器是工具,人是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"。
药用辅料检测的"智"变,是行业进步的缩影
从手动称量到全自动恒重,王师傅的经历折射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蜕变——从"经验驱动"转向"数据驱动",从"合规底线"迈向"质量高线"。正如他所言:"以前我们担心的是'能不能过检',现在我们追求的是'每一批都稳定达标'。这台恒重仪,不仅是一台仪器,更是我们对患者用药安全的承诺。"
对于正在考虑采购类似设备的药企,王师傅的建议很实在:"先梳理自身检测痛点(是效率低还是精度差),再带着具体需求找厂家调试。记住,设备是帮手,不是摆设——用好了,它能让你的质量管控,从'合格'走向'卓越'。"
全国统一
咨询热线
免费服务电话:400-997-8689
公司地址:山东省滕州市经济开发区春藤西路399号
备案号:鲁ICP备1805294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