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衡量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核心参数,化学需氧量(COD)是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的“晴雨表”。在四川某工业与生活混合污水排放集中区域,由于周边化工、制药企业较多,废水中氯离子含量普遍偏高(部分时段达2000mg/L以上),传统COD监测方法因氯离子干扰常出现数据偏差,导致工艺调整滞后,出水COD时常超标,对沱江支流水环境造成压力。
2024年12月起,该污水处理厂引入高氯废水智能COD回流消解仪(重铬酸钾法),通过实时监测进水、中间处理水及出水COD指标,精准指导工艺调控,仅3个月便实现COD快速降解,水环境改善效果显著,为同类高氯废水处理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四川样本”。
传统COD监测的痛点:高氯废水为何难测?
COD的常规检测方法是重铬酸钾法(HJ 828-2017),其原理是通过重铬酸钾在强酸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,根据消耗的氧化剂量计算COD值。但对于高氯废水(氯离子>1000mg/L),氯离子会与重铬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,导致检测结果虚高(误差可达30%-50%)。过去,该污水处理厂采用“稀释法”降低氯离子干扰,但操作繁琐(需多次稀释、平行样检测)、耗时长达2小时/批次,无法满足实时监控需求。工艺员只能依据“滞后数据”调整曝气量、药剂投加量,往往“药没少加、效果却差”,出水COD波动幅度常超50mg/L,环保考核压力巨大。
智能消解仪的技术突破:抗干扰、快检测、智分析
针对高氯废水的监测难题,高氯废水智能COD回流消解仪通过三大核心技术实现突破:
1.抗氯离子干扰设计:采用“硫酸汞掩蔽+高温消解”组合工艺,通过精准控制硫酸汞添加量(与氯离子1:1络合),彻底消除氯离子对重铬酸钾的氧化反应干扰,确保检测结果与水样实际COD值一致;
2.全流程自动化:从水样注入、试剂添加、加热消解到数据读取,全程由仪器自动完成,单批次检测时间缩短至15分钟(传统方法需2小时),支持每小时连续监测;
3.智能数据平台:配套物联网模块,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污水处理厂中控系统,自动生成“COD变化趋势图”“工艺异常预警”等功能,工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掌握全流程水质动态。
全流程监控:进水-处理-出水,精准定位工艺短板
该污水处理厂将智能消解仪部署于三个关键节点,构建“全流程COD监控体系”:
进水口:实时监测进水COD浓度及氯离子含量(日均检测12次),识别高浓度废水冲击(如企业偷排时段COD骤升至1200mg/L);
生化池出口:每小时检测中间处理水COD(目标值≤150mg/L),判断生化处理效率(若连续2小时高于200mg/L,提示需增加曝气量或补充碳源);
出水口:每半小时检测出水COD(排放标准≤50mg/L),杜绝超标排放风险。
以2025年2月的一次“水质异常事件”为例:进水口监测显示COD突然升至980mg/L(正常500-700mg/L),同时氯离子浓度达2500mg/L。中控系统立即触发预警,工艺组结合历史数据判断为周边某化工企业集中排放。通过实时跟踪中间处理水COD(生化池出口从120mg/L升至280mg/L),工艺组快速调整策略:将曝气时长从4小时延长至6小时,并投加葡萄糖补充碳源,2小时后中间处理水COD回落至180mg/L,4小时后出水稳定在45mg/L以下,避免了超标排放。
效果显著:COD快速降解,水环境持续改善
经过3个月(2024年12月-2025年3月)的运行,该污水处理厂的COD处理效率与水环境质量均实现质的提升:
处理效率提升:进水COD日均值从680mg/L降至520mg/L(企业预处理加强),生化系统COD去除率从75%提升至88%,出水COD稳定在40-50mg/L(达标率100%);
工艺调控精准化:工艺员日均调整次数从5次减少至2次(依赖实时数据决策),药剂投加量降低15%,能耗下降10%;
水环境改善:下游3公里处断面水质监测显示,COD浓度从85mg/L(2024年9月)降至55mg/L(2025年3月),达到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Ⅳ类标准,周边居民“河水泛黑臭”的投诉量减少80%。
罗丹尼LDN-6H高氯废水智能COD回流消解仪
智能监测赋能,高氯废水治理更高效
此次四川某地污水处理厂的成功实践证明,高氯废水智能COD回流消解仪(重铬酸钾法)不仅能解决高氯废水监测难题,更能通过“实时数据+智能分析”推动污水处理从“经验调控”向“精准调控”升级。随着环保政策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趋严(如四川即将实施“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/190-2023”),此类智能化监测设备的普及,将为水环境治理注入新动能。未来,该技术的推广或将成为同类地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“标配”,助力更多水域重现“清水绿岸”。
全国统一
咨询热线
免费服务电话:400-997-8689
公司地址:山东省滕州市经济开发区春藤西路399号
备案号:鲁ICP备1805294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