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实验室自动化设备的普及,全自动液液萃取仪器凭借高效、精准的特性,已成为环境监测、食品检测、医药研发等领域的核心工具。然而,近期多地实验室反馈的一组数据引发行业热议——超30%的用户反映,部分品牌全自动液液萃取仪器的操作界面存在“参数设置层级过深”问题,新手需3天以上培训才能独立完成基础实验。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实验效率,更暴露了仪器设计中“重性能、轻体验”的短板。
一、现象直击:参数设置层级超5级,新手操作如“闯关”
在杭州某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日常记录中,新入职的技术员小张的操作日志颇具代表性:
第1天:熟悉设备启动/关机流程,尝试设置‘萃取时间’参数,需点击‘系统设置’→‘参数管理’→‘萃取模式’→‘时间调节’(4级);
第2天:学习‘pH值补偿’功能,需额外进入‘高级设置’→‘环境校准’(累计5级);
第3天:调试‘温度梯度’参数时,因误触‘历史数据’选项导致程序中断,最终在工程师远程指导下完成(耗时超4小时)。
类似的场景并非个例。据《2024实验室仪器用户体验调研报告》显示,在随机抽取的20款全自动液液萃取仪器中,7款设备的参数设置层级超过5级,其中2款甚至达到7级。对比之下,国际头部品牌的同类设备普遍将核心参数设置控制在3级以内,部分机型更支持“一键模式”,通过预设常用实验方案(如“水质检测标准流程”“土壤萃取快速模式”),将操作步骤压缩至5步内。
二、深层原因:仪器设计重“功能堆砌”,轻“用户思维”
为什么会出现“参数设置层级过深”的问题?业内人士分析,这与部分厂商的研发逻辑密切相关:
技术导向优先:部分企业为突出产品“技术领先性”,过度叠加冗余功能(如自定义10种以上萃取模式、非必要的环境参数补偿),但未对功能进行分类整合;
缺乏用户调研:研发团队以工程师为主,更关注“能否实现功能”,而忽视了实验室用户的真实操作场景——检测员可能每天重复10次以上的“基础萃取”,却需要对100个参数选项“了如指掌”;
界面交互滞后:部分设备沿用早期工业软件的设计逻辑,菜单层级深、按钮命名模糊(如“参数A”“模式X”),未采用图形化引导、快捷键或智能联想功能。
三、优化方向:从“能用”到“好用”,实验室仪器需回归“用户价值”
(图1)
(图2)
图1和图2为罗丹尼全自动液液萃取系统操作界面。人机交互友好,各个功能直观,尤其针对新手十分友好能够快速上手。专业研发团队在对设备操作在不断更新完善,以求达到完美,我们值得信赖!
对于实验室用户而言,设备的核心价值不仅是“完成实验”,更是“高效、稳定地完成实验”。针对操作界面的痛点,仪器厂商与用户可从以下方向改进:
1. 厂商端:以“用户旅程”为核心重构界面设计
功能分级管理:将参数分为“基础级”(如萃取时间、转速)、“进阶级”(如温度梯度、pH补偿)、“专家级”(如自定义算法),基础功能直接展示在一级菜单,专家功能隐藏于“高级设置”并添加提示;
场景化模式预设:根据常见实验需求(如EPA标准萃取、GB水质检测),预设3-5种“一键模式”,用户仅需选择“实验类型”即可自动匹配最优参数;
智能引导与纠错:新增“新手教程”弹窗,通过分步动画演示关键操作;设置“参数预警”功能,当用户尝试修改高风险参数(如有机溶剂比例)时,自动弹出“是否确认”提示并标注风险说明。
2. 用户端:采购时增加“操作体验”评估维度
实验室在选型时,除了关注萃取效率、回收率等硬性指标,还需重点考察:
界面直观性:要求厂商现场演示“从开机到完成一次标准萃取”的全流程,记录操作步骤数与参数层级;
培训成本:明确询问“新手独立操作所需培训时长”,优先选择承诺“1天内可上手”的机型;
售后支持:确认是否提供“操作视频库”“远程诊断”等服务,降低后期使用门槛。
全自动液液萃取仪器的技术迭代,不应仅体现在“更高转速”“更精准控温”上,更应落实到“让每一次操作都更顺手”的细节中。对于厂商而言,“用户友好性”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;对于实验室而言,选择操作界面简洁、培训成本低的设备,本质上是对“人力效率”的保护。期待更多仪器企业能从“技术驱动”转向“用户驱动”,让实验室的每一次操作,都少一些“闯关”的焦虑,多一份“高效”的从容。
全国统一
咨询热线
免费服务电话:400-997-8689
公司地址:山东省滕州市经济开发区春藤西路399号
备案号:鲁ICP备1805294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