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烘箱到智能蒸发恒重:疾控老检测员亲述"一天多做10个样"的技术突围

  • 所属分类:
    行业资讯
  • 浏览次数: ...
  • 发布时间: 2025-08-20
实验室的变化让他眼前一亮:新引进的智能蒸发恒重设备投用后,他所在的团队单日检测量从15个跃升至25个,"现在下午四点就能收工,终于不用加班核对数据了"。这场从"烘箱时代"到"智能恒重"的升级,究竟藏着怎样的效率密码?  

七月的午后,某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里,48岁的张工盯着烘箱上的计时器,手边的记录本已翻到第15页。"以前这时候,我刚处理完早班的10个样品,现在第二遍烘干才刚开始。"他推了推眼镜,语气里带着无奈——作为从业20年的老检测员,张工对"蒸发恒重"这道工序再熟悉不过:从样品称量、烘干、冷却到复称,每一步都像被按了慢放键。  

 

但最近一个月,实验室的变化让他眼前一亮:新引进的智能蒸发恒重设备投用后,他所在的团队单日检测量从15个跃升至25个,"现在下午四点就能收工,终于不用加班核对数据了"。这场从"烘箱时代"到"智能恒重"的升级,究竟藏着怎样的效率密码?  

 

从烘箱到智能蒸发恒重:疾控老检测员亲述"一天多做10个样"的技术突围

 

传统蒸发恒重:检测员的"时间黑洞"

 

在微生物检测领域,"蒸发恒重"是绕不开的关键环节。以食品中水分含量测定为例(依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》GB 5009.3-2016),检测员需将样品在105℃烘箱中持续加热,直至连续两次称量差异不超过5mg(即达到恒重),以此计算水分残留。  

张工回忆:"过去一套流程下来,单个样品至少要4小时。"具体拆解:  
预处理:称量样品(5分钟)→ 装皿密封(3分钟);  

烘干阶段:105℃持续加热(2-3小时,需多次检查是否焦糊);  

冷却复称:取出样品,放入干燥器冷却30分钟→ 精密天平称量(2分钟);  

重复验证:若未达恒重,需再次烘干2小时→ 冷却→ 称量,循环至达标。

 

更头疼的是人为误差:烘箱温度波动(±2℃常见)、冷却时间不足(环境湿度变化影响)、称量时样品吸潮……这些都可能导致结果偏差,需要返工重测。"遇到批量样品,我和同事经常从早8点忙到晚8点,眼睛都盯花了。"张工坦言。  

 

智能蒸发恒重:用技术打破"效率天花板"

 

从烘箱到智能蒸发恒重:疾控老检测员亲述"一天多做10个样"的技术突围

 

转机出现在今年6月——疾控中心引入了新一代智能蒸发恒重设备。这款设备针对传统痛点,在"精准控温、自动判断、数据直传"三大维度实现突破:  

1. 全流程智能控温,告别"靠经验"  
设备内置高精度温控系统(温度精度±0.5℃),可根据样品类型(如奶粉、肉类、蔬菜)自动匹配最佳烘干曲线:比如油脂类样品需先80℃预烘干防飞溅,再105℃恒重;含糖样品则需阶梯升温避免焦糊。"以前得盯着温度计调火候,现在设好程序就能去做别的,设备自己会‘长记性’。"张工笑着说。  

2. 恒重自动判定,省去70%人工核对  
传统检测中,"判断是否恒重"最耗精力——检测员需反复称量、记录、计算差值。智能设备通过内置称重传感器(精度0.1mg),实时监测样品重量变化:当两次称量差值≤3mg(可自定义阈值)时,系统自动提示"已恒重",并生成电子报告。"现在一个样品从进样到出结果,平均只要50分钟!"张工翻出手机里的检测记录,"上周五我们处理了28个样品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"  

3. 数据无缝对接,减少重复劳动  
设备直接连接实验室LIMS系统(检测管理系统),称量数据、烘干时间、恒重判定结果自动上传,无需手动录入。"以前光抄数据就要花半小时,现在报告生成后直接打印,还能同步给审核组,流程至少缩短2小时。"实验室主管李主任补充道。  

 

效率提升背后:疾控检测的"民生价值"

 

对张工这样的检测员来说,效率提升最直接的感受是"工作节奏松快了";但对疾控中心而言,这更意味着"民生响应速度的飞跃"。  

 

"以前夏季是食品安全检测高峰期,比如瓜果、冷饮的抽检,样品堆成山,我们加班加点也赶不上进度。"李主任说,"现在有了智能设备,单日检测量从15个提升到25个,重点民生项目(如学校食堂餐具消毒效果、农贸市场生鲜检测)的周期从3天压缩到1天,问题样品能更快溯源,市民吃得也更安心。"  

 

更关键的是,自动化操作降低了人为误差。据统计,该中心引入智能设备后,水分检测的合格率从92%提升至98%,复检率下降60%。"以前总担心数据不准被复核,现在设备比人还‘较真’,我们反而更放心。"张工说。  

 

从烘箱到智能蒸发恒重:疾控老检测员亲述"一天多做10个样"的技术突围

 

从烘箱前的"望眼欲穿"到智能设备的"从容掌控",这场变革不仅是工具的迭代,更是疾控检测从"人工依赖"向"智慧赋能"的转型。正如张工所说:"我们检测员要的不是‘苦干’,而是‘巧干’——把重复劳动交给设备,把更多精力放在分析数据、防控风险上,这才是对‘守护公众健康’最好的践行。"  

 

或许,这就是科技的温度:它让检测员多了一份从容,让市民多了一份安心,也让疾控工作的"中国速度",有了更坚实的技术注脚。  

本文网址: https://www.ldnins.com/news/4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