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中华民族的"母亲河",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。其中,黄河河南段与山东段(豫鲁段)因跨区域特性,成为生态治理的关键纽带。2024年以来,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部门依托先进的硫化物酸化吹气装置,持续开展黄河水体硫化物含量常规监测,为水质污染评估提供科学依据;与此同时,山东省作为生态受益方,正式兑现2024年度黄河流域(豫鲁段)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,标志着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再迈关键一步。
硫化物:被忽视的"水体健康晴雨表"
硫化物是衡量水体污染的核心指标之一,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(如造纸、化工)、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水排放。其危害具有隐蔽性与长期性:
直接威胁水生生态:游离硫化物(如H2S)会破坏鱼类鳃部组织,导致水生生物窒息死亡;
加剧水体黑臭:在缺氧环境下,硫化物与有机物反应生成硫醇、硫醚等恶臭物质,形成"黑臭水体";
影响人类健康:通过食物链富集,可能引发神经系统损伤、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风险。
因此,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(GB3838-2002)将硫化物列为必测指标,要求重点流域定期监测。
河南实验室的"监测利器":硫化物酸化吹气装置如何精准"捕捉"污染?
为破解传统硫化物监测效率低、误差大的难题,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近年来引入硫化物酸化吹气装置,成为黄河水质监测的"科技尖兵"。
1. 技术原理:从"被动等待"到"主动收集"
传统方法需长时间静置水样使硫化物自然挥发,耗时且易受微生物干扰。而酸化吹气装置通过向水样中加入盐酸酸化,使硫化物转化为H?S气体,再利用载气(如氮气)将气体吹入吸收液(如乙酸锌溶液),最终通过比色法或离子色谱法测定浓度。这一过程将检测时间从传统的24小时缩短至1小时内,准确率提升至95%以上。
2. 黄河监测的"实战应用"
在黄河河南段(如郑州花园口、洛阳吉利区等监测断面),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周采集3-5个水样,通过酸化吹气装置完成硫化物浓度检测,并同步记录pH值、溶解氧等关联指标。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豫鲁段黄河干流硫化物平均浓度为0.12mg/L(远低于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Ⅲ类标准限值1.0mg/L),但部分支流(如金堤河、天然文岩渠)存在阶段性超标,为精准治污提供了方向。
数据赋能治理:监测结果如何转化为生态保护"指挥棒"?
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:"硫化物监测数据不仅用于评估水质现状,更直接服务于流域综合治理。"例如,2024年3月监测发现某支流硫化物浓度异常升高后,环保部门迅速溯源,锁定上游一家小型化工企业偷排废水,仅用3天完成整改,避免了污染扩散。
此外,监测数据还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化平台,与水利、农业农村等部门共享,为制定污染物减排方案、生态补水计划提供科学支撑。
山东兑现2024生态补偿金:跨区域治理的"双向奔赴"
2021年,河南、山东两省签订《黄河流域(豫鲁段)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》,约定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为考核依据,若山东接收的水质优于约定标准,河南可获得山东支付的生态补偿资金。2024年,经双方共同确认,刘庄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(优于协议约定的Ⅲ类),山东于近日兑现补偿资金。
这笔资金的落地,不仅是"谁保护、谁受益,谁污染、谁付费"生态补偿机制的生动实践,更标志着豫鲁两省从"各自为战"转向"协同共赢"。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表示,补偿资金将重点用于黄河下游湿地修复、入海口生态缓冲带建设,反哺上游保护成果。
罗丹尼LDN-6S-A硫化物酸化吹气仪
科技监测+生态补偿,共绘黄河"清水画卷"
从河南实验室的"硫化物酸化吹气装置"到山东兑现的生态补偿金,豫鲁两省用科技与制度创新,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写下生动注脚。未来,随着更多类似机制的推广(如跨省界断面自动监测站建设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),黄河"清水长流、鱼翔浅底"的生态愿景正加速变为现实。
全国统一
咨询热线
免费服务电话:400-997-8689
公司地址:山东省滕州市经济开发区春藤西路399号
备案号:鲁ICP备18052942号